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摆烂
四年前(2019年)的9月2日,那是在家门口举办的男篮世界杯小组赛。中国队在加时赛被波兰队逆转,丧失了小组出线的主动权,也留下了至今仍被提及的世界性难题。
四年之后的现在,同样是9月2日,又是一届世界杯,客场面对东道主菲律宾的最后一场排位赛。克拉克森在第三节单节拿下了24分,把分差拉大到20分以上,最终中国队也是无力回天。
我无法描述我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即使在世界杯开始之前,我们能想象到和世界篮球的差距有多大。但想象不到的是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世界杯的征程。只能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摆烂!
最上方的是篮协的摆烂!篮协的摆烂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在归化球员的选择上。正常的思路选择归化球员是要选择知道球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球员能帮助球队。回到我们自己的联赛,我们每支球队最少有两名外援。这些人是我们了解的,他们也了解我们的,也是最适合归化的。但篮协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血缘。没有人规定归化一定要有血缘关系,这等于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难度,设置了极大的障碍。在这个条件的“加持”下,能选择的球员就只剩下了李凯尔和以赛亚·王。
我并没有说李凯尔不是一名优秀的球员,但通过我们多年看NBA比赛的经验来说,他是一名出色的角色球员。他能够在核心球员周边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但你把他放到第一选择上,他就玩不转了。这与CBA球队选择外援类似,选择的是球员风格而不是名气。曾经很多在CBA大杀四方的外援是在NBA找不到工作的,但他们是攻击型的球员;有很多球员能在NBA生存,但却打不了CBA的外援,因为他的比赛风格是辅助型的。同理,如果归化那就找一个攻击型球员,能站出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顶级角色球员。但当你把可选范围固化之后,这一切将变得困难的多。
其次是主教练的摆烂!我们可以承认乔尔杰维奇是世界名帅,但纵观热身赛和世界杯的五场比赛,他的表现并没有到达人们的期待。我们能看到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人员轮转和策略制定。三场小组赛,胡金秋几乎没有出场时间,王哲林占据了大量的替补中锋时间。当人们对此诟病之后,二人的地位直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而与波多黎各的比赛结束之后乔帅依旧表示:王哲林是更适合的。除此之外就是其他的一些人员轮转的问题,不再过多赘述。
在策略制定方面,乔帅是十分固执的。防守掩护的沉退和严禁追身投篮,防守掩护沉退被直接命中三分。追身投篮哪怕是空位也会失去接下来的上场时间。不能说他个人水平问题,只能说他的理念不适合中国队或者说需要给中国队极长的时间来达到他的要求。
最后是球员的摆烂!最基础的就是篮球理念和基本功的差距,这两条也是紧密联系起来的。当我们的眼光只放在我们自己的联赛时,觉得已经厉害极了,可你看到的只有井口那一小块天。无论是运球、投篮、掩护、传球……没有一点能跟上世界篮球的发展。如果你现在回看19年的世界杯比赛,这个差距越拉越大了。
另外一点是反应能力的差距,这更多的体现在篮板球或者失控球的争抢上。是看到了不想动还是根本注意力不集中没看见,亦或是体力不支只能意识到了,这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说到底这恐怕还是在基本功和体能上的差距。
前几天,朋友做了一个比喻,他把中国篮球比喻成明清时期的封建时代。之前类似于明朝时期,有过开放时段,不能说是世界领先,但绝对也不能小视。而现在的中国篮球,就像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每一天每一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清政府因为锁国错过了世界的大发展,导致了最后羸弱的状态。如果继续这么下去,谁知道还有没有比现在更深的谷底。
阿根廷球星路易斯·斯科拉曾给CBA提出建议-放开外援。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的是更多本土球员能打球的联赛,还是一支更强的国家队?我们现在选择的就是第一条道路,通过限制外援的出场时间和人次让更多的本土球员能够上场比赛。但这样一来机会增多就难免会有一些人满足于现状,无论怎么样都有机会打球,失去动力。而放开外援的情况下,想要留在球队打球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有更大的机会培养和选择出国家队球员。但问题是这样做会不会牺牲联赛?会不会打击很多人走职业篮球道路的信心?如果一条路不行,不知道另外一条路行不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满足于现状,只会止步不前,只有在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下才能创造出更大的能量。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更严苛的环境。否则,就会陷入谷底和更深的谷底的无限循环。当然,如果在篮球方面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有一个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有一个统一的背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