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未达预期,足协推中性名4大利好无一兑现!职业联盟何时上线
赶在中超开赛之前,重庆退了,大连递补几成定局;但广州城那边又出了些幺蛾子,即便外界普遍认为广州城的球员最后还是会进赛区,可是长期欠薪,加上广汽工作组入主俱乐部后拖拖拉拉的就是不掏钱,直接导致外界也在质疑,广州城会不会中途退赛。
而在很多平台上,有关重庆退出,广州城危机的新闻下方,还会会出现一些“质疑中性名操之过急”的声音。客观的说,俱乐部黄了,大规模欠薪跟中性名没有直接关系;但足协在强推中性名的过程中,执行出了问题,对于一些负面影响也起到了不好的催化作用。
陈戌源给出的强推中性名的四大利好无一兑现
在中性名一刀切政策正式推出之前,足协曾经进行过调研,当时大多数俱乐部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愿。但足协最终还是以“上面要求的”为由强制执行了。
而在推出中性名的会议上,陈戌源亲自对着所有俱乐部说出了:“我们今天大力推进(中性名),若干年以后,我相信俱乐部和球迷会适应一个新的名称。如果因为时间的原因,保留一部分球队企业化的名称,那对其他俱乐部是不公平的”。同样是在那次会议上,陈戌源本人给出了强推中性名的4大好处:
1、有利于俱乐部长期文化传承;
2、有利于俱乐部培养长期稳定的球迷团体;
3、有利于俱乐部足球产业市场化发展;
4、有利于推进俱乐部股权多元化。
考虑到中国足球的大环境比较糟糕,陈戌源提出的前三个好处,当时就遭到了俱乐部的反驳。唯独第四点“有利于推进股权多元化”,这是各方可以接受的理由。而在推出中性名政策前后脚的时间,足协秘书长刘奕当时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中性名规定是为了结束俱乐部对母公司注资的依赖。激励经济上更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新规将会对中国职业足球发展有深远影响”!考虑到中超俱乐部一直都是投资方单一输血的模式,因此刘奕说出结束对母公司注资的依赖,在当时也被视作跟股改有关。
中性名本身强调的是地区属性,而参与股改的也都是地方国资控股企业,因此把强推中性名当做配合各地股改的一个先行手段也不是不行。只是以陈戌源为首的这届足协,高估了各个俱乐部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从陈戌源和刘奕说完这番话,已经过了一年半,只有河南一家股改进行得比较顺利,足协所期盼的利用中性名推动股改的初衷并未实现。
而这些俱乐部的投资人,有的在进入足球圈之前,连足球场多大,是多少人在上面踢都不知道。之所以这些对足球没什么兴趣的投资人,愿意在足球俱乐部身上砸下巨资,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前几年中超的品牌效应;有的俱乐部干脆就把俱乐部的亏损数字,列进了集团广告费的支出里。有个别投资人之所以现阶段是在集团其他项目进展顺利的情况下,故意拖着足球俱乐部的钱,一方面是因为看到别人拖我也拖;另一方面或多或少的跟中性名出台,让他们决意放下这个包袱有直接关系。
足协把中性名当成任务来应付,俱乐部和投资人又怎么会认真?
针对中性名所引发的争议,广州城俱乐部一把手黄盛华去年冬天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足协是操之过急:“现在各俱乐部的投资人都还是很需要球队的品牌效应。立即要求队名‘中性化’,投资人的热情可能会大大减退,没准还会有投资人觉得‘球队降级也无所谓’,这就会对足球产业造成较大的打击。俱乐部无法做到自负盈亏,而在品牌效应上母公司又得不到体现,那么俱乐部在集团内部的边际效用会不断降低,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俱乐部想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是对的,但要做到收支平衡在先,才方便与国际接轨”。而关于中国俱乐部何时能实现自负盈亏,黄总给出的判断是5到8年。
其实黄总当初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投资方的心声。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既然中性名的出发点很好,且中性名的积极作用在欧美成熟的足球体系下得到了应验,所以中性名一时间带来的阵痛,大家忍一忍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在于,足协对于中性名展现出的态度,更像是应付了事!
在推出中性名一刀切时,足协给中性名设定了多个要求:
1、俱乐部注册官方名称规范:行政区域+俱乐部名称+足球俱乐部+企业组织形式;俱乐部名称不能超过4个汉字;
2、俱乐部报名简称或球队名称规范:行政区域+俱乐部名称;名称中不得含有其他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名称,不得使用非汉字;
3、名称中不得含有俱乐部任何股东、关联方或控制人字号、商号或品牌名称;也不得用名称相似或近似汉字词组。”
陈戌源本人更是在上海会议上,公开说出了俱乐部不要动不动就改个XXFC,改名最好像J联赛俱乐部学习!
如果足协严格按照第一条规定,其实像广州足球俱乐部、武汉足球俱乐部(如今改成了武汉长江)、青岛足球俱乐部(已退出)、河北足球俱乐部、贵州足球俱乐部(已退出)这些名字本身就不应该被通过。但由于这些俱乐部名称确实符合“非企业化”、“用汉字”,所以足协在审核的时候全放过了。但在去年中性名审核时,真正引发巨大争议的是陈戌源的老东家“上海上港”更名为“上海海港”!在很多俱乐部看来,“上海上港”改成“上海海港”就等于是没改;但如果严格按照足协对于中性名设定的规定,“上海海港”这个名字又不违规。。。
当足协去年在对中性名进行审核时,把这些不符合规定或者极具争议的名字都给放过了,他们对于中性名的审核表现出一种如同儿戏的态度。那俱乐部对待中性名又怎么会认真呢?去年叫武汉队,今年叫武汉长江队,明年能不能再改个武汉黄鹤楼?往后能不能改成武汉户部巷?
陈戌源接管职业联赛风传已久,职业联盟何时上线?
当初在推出中性名的时候,陈戌源提到了这有利于俱乐部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球迷群体。如果往这两个方向去靠近,那么中性名就应该是确定下来后,不能再改。但现在却是只要中性,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而中性名原本强调地域属性,却发现前面的地名也可以随便改(河北功夫改成石家庄功夫),且中性名也没有起到推动股改的作用,可以说当初陈戌源强推中性名的四个理由,现在一个都没兑现。
在陈戌源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中性名原本在这届足协眼中是影响最小的。但由于股改不顺,这把火把一些投资人烧的很疼;足协审核过程中不严谨,又间接导致了后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而之所以好政策被足协搞砸了,根本原因在于立场问题。
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是金元时代还是现如今大规模欠薪的后金元时代,中超所有俱乐部都处于严重亏损的状况。但在俱乐部严重亏损的同时,足协倒是赚了个盆满泵满。根据中超公司的股改分配,足协可以拿到36%的分红(且中超公司进行表决时,一共25票,足协占9票,还在重大事情上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在疫情到来前的2019赛季,当时16个俱乐部分别拿到了6200万到6500万的分红(根据联赛名次有小幅浮动),而足协那一年通过中超分红就进账了5.5亿。
前几年把联赛热度推上顶点的,是这些砸下重金的投资人;但收益最大的,是中国足协。而通过2021赛季中超赛制,陈戌源交给李铁来定夺导致联赛支离破碎。以及中性名在反对声中被强推上线等情况不难看出——政策在出台前,足协并没有听取投资人的心声,也没有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些投资人又为何要继续投资,去填饱足协的肚子呢?
把中超大部分商业权益都抓在手里,留给各个俱乐部进行自主商业开发的空间极为有限;但过去20多年的经历早已表明,商业开发又绝非足协所擅长的,其实更能凸显出职业联盟上线已到势在必行的这一步了。
过去在上港的时候,陈戌源和富力老板张力是两位职业联盟的召集人;而到了足协之后,陈戌源分别在20年5月和21年3月,两次在央视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表示职业联盟马上就要成立。除此之外,陈戌源在20年11月和21年5月,两次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都说过职业联盟组建已经到了尾声。。。然而现在距离陈戌源上一次做客央视已经过去一年了,职业联盟在哪呢?反倒是有关陈戌源未来离开足协后,将出任中足联一把手的消息,已经在圈内被传了很长时间。
当足协把联赛准入,转会注册等核心权力一直抓在手上,现在又把裁判管理、委派工作全部收回来了,现存的“中足联”完全是听令于中国足协的空架子,真正的职业联盟何时能上线呢?